[1] Dai Haiwen, Zeng Deming, Qualls William J, Li Jian, Do social ties matter for the emergence of dominant design?The moderating roles of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and IRP enforcement,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8, 47: 96-109, SSCI
[2] Wu C Zapevalova E, Li F, Zeng D.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2017,已录用,SCI
[3] Zeng D, Xu L, Bi X. Effects of asymmetric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the stability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D cooperati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2017, 23(1): 32-60. SSCI
[4] Xu L, Li J, Zeng D. How does knowledge network affect a firm’s explorative innovation? The contingent role of R&D collaborations.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7, 29(9):973-987. SSCI
[5] Wang D, Wei X, Fang F. The resource evolution of standard alliance by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6, 10(4): 787-801. SSCI
[6] Wang Y, Li J, Ning L, Zeng Deming, et al. Dynamic patterns of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1985–2010. Scientometrics, 2014, 101(1): 663-683. SSCI
[7] Wang Y, Zeng D, Di Benedetto C A, et al.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3, 28(7): 565-576. SSCI
[8] Fang F, Dickson K, Wang D. The standardiz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case of 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s.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6, 10(1):102-118
[9] Li J, Ning L, Sutherland D, Strange R. The impact of Chinese outward FDI on domestic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inward FDI and complementary local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6, 25, 1010-1019
[10] Ning L., Wang F., Li J. Urba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Externalitie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esearch Policy, 2016, 45(4): 830-843
[11] Wang Y., Pan X., Ning L., Li J.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matter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6, 28(3): 323-334
[12] Yuan L., Xiao S., Li J., Chen C., Ning L. Leader-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 and Team Member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s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16,37(8):1347-1364
[13] Wang Y., Ning L., Li J., Prevezer, 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Regions: The Rol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ty,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5): 805-822
[14] Sun Y, Gong X,Platformization Mechanism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High-tech Service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Structural Holes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5, 9(10):209-220
[15] Li J., Yuan L., Ning L., Li Y. Knowledge sharing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5, 19(6): 1146-1166
[16] Wang Y., Pan X., Ning L., Li J., Chen J. Technology Exchange Patterns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Data,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 40(2): 252-272
[17] Li, J., Dylan S., Ning L. Firm ownership,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s provinces,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4, 26(9): 1001-1022
[18] Yuan L, Yu Y, Li J, Ning L,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turnover inten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4, 8(1): 66-84
[19] Prevezer M., Li J., and Panzarasa P.,,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inventor network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Chinese provinces of Hubei and Hunan,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 2013, 5(3): 196-219
[20] Yuan L, Li J.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and labor relations in firm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6(2): 300-317
[21] Feng, K., Zeng, D.M, Yu, X.Y. Co-authorship networks and its academia-industry linkage: The case of China’s genetic-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resented at the “Third Glob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Spac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COEX, Seoul, Korea, June 28-July 2, 2011.
[22] 徐露允,曾德明,张运生.知识网络密度与双元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基础多元度的调节效应[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1):72-80.
[23] 曾德明,唐甜,王泓略.企业知识基础演变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7,31(10):6-9+14.
[24] 邹思明,曾德明,张利飞,陈文婕.网络关系、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J].科研管理,2017,38(09):12-20.
[25] 曾德明,陈培祯.企业知识基础、认知距离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7,14(08):1182-1189.
[26] 徐露允,曾德明,李健.知识网络中心势、知识多元化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7,14(02):221-228.
[27] 戴海闻,曾德明,张运生.标准联盟组合嵌入性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02):93-101.
[28] 冯科,曾德明.技术标准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的TES作用机制[J].系统工程,2016,34(11):73-80.
[29] 陈立勇,刘梅,曾德明,李健.协作研发网络成员间重复合作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技术能力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5-11.
[30] 陈文婕,曾德明,邹思明.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8):28-36.
[31] 曾德明,苏亚,万炜.国际化程度和企业绩效M型曲线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04):25-34.
[32] 陈立勇,周舒凡,邹思明,曾德明.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6(03):88-92.
[33] 曾德明,李励,王泓略.研发强度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来自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01):69-79.
[34] 曾德明,戴海闻,张裕中.基于网络结构与资源禀赋的企业对标准化影响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01):59-66.
[35] 曾德明,周涛.企业知识基础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知识元素间关系维度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80-88.
[36] 曾德明,文金艳.协作研发网络中心度、知识距离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5,12(10):1479-1486.
[37] 曾德明,苏蕊蕊,文金艳.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研发团队网络结构调节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8):71-77.
[38] 曾德明,曾雅兰,邹思明.知识获取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09):31-39.
[39] 陈立勇,谢芳,曾德明,邹思明.协作研发网络技术多元化、组织冗余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汽车企业面板数据[J].软科学,2015,29(09):9-13.
[40] 曾德明,孙佳,戴海闻.技术多元化、技术距离与企业二元式创新: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61-67.
[41] 曾德明,张丹丹,张磊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07):119-126.
[42] 曾德明,韩智奇,邹思明.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03):87-95.
[43] 陈文婕,曾德明.低碳技术创新网络运作模式仿真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03):18-23+29.
[44] 唐永洪,曾德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佛山物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04):130-133.
[45] 陈文婕,曾德明,陈雄先.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02):1-10.
[46] 曾德明,张丹丹,文金艳.基于专利合作的网络技术多样性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网络结构的调节作用[J].情报杂志,2015,34(02):104-110.
[47] 曾德明,王燕平,文金艳,禹献云.高技术企业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01):44-50.
[48] 曾德明,邹思明,张运生.网络位置、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02):198-206.
[49] 杨力,曾德明,张洪林.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01):8-12.
[50] 曾德明,孙佳,何文鹏,文金艳.基于元分析的网络强度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01):103-110.
[51] 曾德明,刘珊珊,李健.企业研发国际化及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分析[J].软科学,2014,28(12):1-5.
[52] 曾德明,杨倩,戴海闻.协作研发网络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以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22-27.
[53] 冯科,曾德明,周昕,万炜.创新网络结构洞非均衡演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系统工程,2014,32(08):110-116.
[54] 曾德明,任浩,戴海闻,邹思明.组织邻近和组织背景对组织合作创新地理距离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4,27(04):12-22.
[55] 冯科,曾德明.多措并举鼓励协同创新[N].经济日报,2014-04-24(014).
[56] 万炜,曾德明,冯科,周昕.产业创新网络派系演进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11):120-124.
[57] 禹献云,曾德明,陈艳丽,文金艳.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0):35-41.
[58] 曾德明,张磊生,禹献云,邹思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软科学,2013,27(10):25-28.
[59] 王业静,曾德明.组织二元性对高科技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08):1170-1178.
[60] 万炜,曾德明.高技术产业标准化战略体系与产业国际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3-07-31(013).
[61] 曾德明,王吉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13-07-24(007).
[62] 曾德明,邹思明,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定价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5):30-35.
[63] 王海明,曾德明.管理者短视偏差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研究——一个基于股东短期利益压力视角的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01):34-38.
[64] 王海明,曾德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2(24):184-187.
[65] 王业静,曾德明.创新战略选择:竞争环境对战略纯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06):46-52.
[66] 曾德明,禹献云,陈艳丽.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建模与仿真[J].管理学报,2012,9(12):1832-1837.
[67] 曾德明,胡林辉.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机理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57-61.
[68] 王海明,曾德明.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研究——基于CEO权力调节效应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11):99-103.
[69] 王吉斌,曾德明,王业静.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5):40-43.
[70] 曾德明,刘惠琴,禹献云.产业创新体系知识资本评估指标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07):1038-1043.
[71] 王海明,曾德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一个基于盈余质量调节作用的实证[J].社会科学家,2012(06):69-72.
[72] 曾德明,文金艳,禹献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2,26(05):1-4+9.
[73] 曾德明,成春平,禹献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整合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04):29-33.
[74] 马庆仁,曾德明,甘露.国有控股集团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组合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02):94-98.
[75] 曾德明,李宝霞,禹献云.跨国战略联盟技术知识流失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06):79-84.
[76] 曾德明,黄玉勇,禹献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障碍及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02):64-67+63.
[77] 曾德明,王吉斌,王业静.复杂技术创新组织的有效性:基于不确定性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5):48-53.
[78] 胡林辉,曾德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研究[J].求索,2011(07):82-83.
[79] 曾德明,陆良琼,王业静,禹献云.基于激进式产品创新的供应商知识整合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07):109-113+93.
[80] 曾德明,胡淼鑫,禹献云.基于知识位势的员工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05):46-49.
[81] 胡林辉,曾德明.新产品开发中的知识整合机制[N].光明日报,2011-05-22(007).
[82] 曾德明,贾曙光,禹献云.吸收能力视角下联盟企业关系资本对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21-26.
[83] 贺团涛,曾德明.Game Analysi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IPP)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28(01):109-114.
[84] 汪忠,朱昶阳,曾德明,肖敏,黄圆.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看公益创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01):78-82.
[85] 朱丹,曾德明,任利琴.基于DEA方法的国家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R&D效率研究[A].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2010:7.
[86] 马庆仁,曾德明,禹献云,陈静华.国有控股集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0):1495-1501.
[87] 曾德明,王磊,彭盾.核心企业知识集成对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0,29(08):60-64.
[88] 贺团涛,曾德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动因及发展趋势[J].求索,2010(07):30-32.
[89] 贺团涛,曾德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1):229-233.
[90] 吴传荣,曾德明,陈英武.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04):587-593.
[91] 曾德明,陈强,文小科.资源配置视角下供应链中知识共享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03):21-25.
[92] 陈文婕,曾德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与对策[N].光明日报,2010-03-30(010).
[93] 方放,王道平,曾德明.技术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02):93-98.
[94] 曾德明,文小科,陈强.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77-81.
[95] 曾德明,何培旭,陈强.制造业企业绩效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01):42-47.
[96] 曾德明,周海燕,贾曙光.供应链网络结构对粘滞知识转移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1):190-192.
[97] 覃荔荔,王道平,曾德明,孙剑.研发联盟知识存量增长机理与模拟仿真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30(01):47-52.
[98] 曾德明,杨磊,何银芳.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扩散的耗散结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333-336.
[99] 曾德明,李青,万炜.心理契约视角下顾客资产的价值形成与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05):573-575+579.
[100] 曾德明,禹献云,陈静华,朱丹.企业创新网络分析:知识流动视角下的理论构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9):352-355.
[101] 曾德明,彭盾.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126-129.
[102] 曾德明,禹献云,彭盾.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09(08):63-67.
[103] 曾德明,吴传荣.高技术企业集群与技术标准合作的关系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72-75.
[104] 曾德明,何银芳,彭盾.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J].软科学,2009,23(07):1-5+11.
[105] 曾德明,陈静华,朱丹,彭盾.知识流动视角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07):89-92.
[106] 曾德明,彭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03):12-15+20.
[107] 曾德明,骆建栋,覃荔荔.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48-51.
[108] 吴传荣,曾德明.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主体合作决策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05):89-92.
[109] 曾德明,覃荔荔,王业静.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粘滞知识的转移机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03):97-101.
[110] 曾德明,吴传荣.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技术创新合作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第八届全国信息隐藏与多媒体安全学术大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2009:4.
[111] 曾德明,王业静,覃荔荔.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政策体系互动关系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2):39-43.
[112] 曾德明,汪忠,孙耀吾,李平.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金融经济,2009(06):17-18.
[113] 吴传荣,曾德明.高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3):232-234.
[114] 陈春晖,曾德明.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01):18-23.
[115] 贺团涛,曾德明.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28-31.
[116] 曾德明,彭盾.技术创新网络成员谈判力度量[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10.
[117] 刘灿,汪忠,曾德明,黄雪.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湖南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08(20):23-24.
[118] 贺团涛,曾德明,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0):83-87.
[119] 曾德明,彭盾,陈春晖.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契合动因分析[J].软科学,2008(09):31-35.
[120]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竞争条件下企业战略投资时机的实物期权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04):30-37.
[121] 曾筱峰,曾德明.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价值网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8):5-6.
[122] 陈春晖,曾德明.我国专利技术标准化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8):256-258+245.
[123] 贺团涛,曾德明.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8(08):75-79.
[124] 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06):23-25.
[125] 曾德明,刘妮雅.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08):117-120.
[126] 曾德明,彭盾.技术标准引致的产业创新集群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8(02):97-102+74.
[127] 曾德明,肖六一.虚拟R&D团队知识共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2):158-160.
[128] 曾德明,张婷森.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模型构建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58-61.
[129] 曾德明,方卉,彭盾.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契合动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1):75-77.
[130] 周青,曾德明,朱丹.企业R&D网络化博弈与投资决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8(01):24-28.
[131] 甘露,曾德明.高技术企业虚拟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J].求索,2007(12):33-34.
[132] 王道平,方放,曾德明.产业技术标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12):105-109.
[133]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分级控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06):66-71.
[134] 张利飞,曾德明,张运生.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2):149-151.
[135] 甘露,曾德明,彭盾.基于股票期权的核心知识员工多重激励组合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6):106-110.
[136] 张利飞,曾德明,袁信.企业IT治理的整体性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192-194.
[137] 曾德明,张婷森.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卷烟市场细分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7(20):77-79.
[138] 陈春晖,曾德明,彭盾.协调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共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J].软科学,2007(05):97-101.
[139] 朱丹,曾德明,彭盾.技术标准联盟组建中专利许可交易的逆向选择[J].系统工程,2007(08):84-88.
[140] 王道平,方放,曾德明.对称性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优化的博弈模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8):84-88.
[141] 张利飞,曾德明,李大平,张运生.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本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04):687-690.
[142] 陈春晖,曾德明,朱丹.知识产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7):89-92.
[143] 曾德明,朱丹,彭盾.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专利许可定价研究[J].软科学,2007(03):12-14.
[144] 曾德明,陈春晖.ICT领域世界专利格局与中国标准的国际竞争[J].科学管理研究,2007(02):88-91.
[145] 曾德明,朱丹,彭盾,孙耀吾.技术标准联盟成员的谈判与联盟治理结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3):16-21.
[146] 孙耀吾,曾德明,贺石中.技术标准化中的基本知识产权: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基于GSM案例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25-30.
[147] 华金科,曾德明.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2):14-16.
[148]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从公司治理本质透视IT治理本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2):157-160.
[149] 曾德明,方放,王道平.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及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01):37-40.
[150] 甘露,曾德明.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1-45.
[151]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高技术企业R&D人员配置网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01):127-130.
[152] 曾德明,刘妮雅.战略投资者介入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01):25-26.
[153] 曾德明,方放,周青,朱丹.混合研发形式下的企业投资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06):524-527+533.
[154]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我国软件企业R&D人员配置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06):82-85.
[155] 曾德明,张利飞,张运生,李大平.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J].软科学,2006(05):121-125.
[156] 李大平,曾德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78-80+104.
[157] 曾德明,倪娜.论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形成机理[J].求索,2006(10):62-64.
[158] 方放,王道平,曾德明.技术标准联盟提升高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路径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10):7-10+19.
[159] 周青,曾德明,朱丹,毛崇峰.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的互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09):110-112+128.
[160] 曾德明,刘袁,汪忠.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及障碍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66-69.
[161] 甘露,曾德明.高新技术企业虚拟R&D团队的知识整合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05):108-111.
[162] 周青,曾德明,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控制模式及其选择机制[J].管理评论,2006(08):15-20+63.
[163] 甘露,曾德明,谢赤.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6(04):106-109.
[164] 吴文华,曾德明.移动通信产业技术标准形成机制比较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8):33-36.
[165] 曾德明,朱丹,周青,方放.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组织模式及其竞争优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4):103-106.
[166] 龙淼,曾德明.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事业财会,2006(04):12-15.
[167] 周青,曾德明.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标杆测试审计[J].科学学研究,2006(04):539-544.
[168] 陈春晖,曾德明.我国股市可预测性的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5):6-7.
[169] 李大平,曾德明,彭盾.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07):118-119+102.
[170] 曾德明,彭盾,张运生.软件企业R&D升级投资价值的期权定价模型[J].科研管理,2006(04):104-109.
[171] 吴文华,曾德明.基于交易成本的技术标准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04):88-91.
[172] 曾德明,彭盾,张运生.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创造解析[J].软科学,2006(03):5-8+22.
[173] 曾德明,查琦,龚红.基金特征、管理特性与基金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6(03):347-353.
[174] 李大平,曾德明,张运生,彭盾.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新产权契约关系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02):30-33.
[175] 孙耀吾,贺石中,曾德明.知识产权、基本要素与技术标准化合作[J].中国工业经济,2006(04):81-87.
[176] 王道平,方放,曾德明,周青.我国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有效构建程度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4):62-66.
[177] 曾德明,姚璇.机构投资者、董事会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6(02):107-109+149.
[178] 曾德明,查琦,龚红.浅议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投资策略[J].金融经济,2006(04):95-96.
[179] 曾德明,龙淼,龚红.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6(01):37-39+52.
[180] 吴传荣,曾德明.技术标准战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研究,2006(04):208-210.
[181] 周青,曾德明,毛崇峰.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化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1):107-109+113.
[182] 汪忠,曾德明,龙淼.机构投资者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1):28-32.
[183] 姚艳虹,曾德明.高层管理者激励方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01):96-100.
[184] 汪忠,曾德明,陈春晖.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J].湖湘论坛,2006(01):70-72.
[185] 孙耀吾,韦海英,曾德明.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网络与质量互动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1):83-85.
[186] 周青,曾德明.企业协作研发网络化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6(01):25-27.
[187] 贺家铁,曾德明,姚艳红.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组合模型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5(12):44-47.
[188] 张运生,曾德明,陈世平.软件企业R&D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06):6-13.
[189] 曾德明,方放,周青.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构建活动和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45-49.
[190] 孙耀吾,曾德明.技术标准合作: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研究的新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6):89-93.
[191] 曾德明,华金科,孙耀吾.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协作研发伙伴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40-42+52.
[192] 曾德明,朱丹,周青.基于动态规划的企业协作研发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2005(10):48-52.
[193] 曾德明,吴传荣,吴文华.技术标准化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64-66+78.
[194] 曾德明,周再望,刘颖.证券投资基金费用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83-185.
[195] 孙耀吾,曾德明.基于技术标准合作的企业虚拟集群:内涵、特征与性质[J].中国软科学,2005(09):98-105.
[196] 张利飞,曾德明,张运生,陈世平.基于研发人力资本价值升值的软件企业治理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4):94-98.
[197] 曾德明,韦海英,孙耀吾.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竞争与兼容决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08):165-167+181.
[198] 曾德明,伍燕妩,吴文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5(08):168-171.
[199] 孙耀吾,曾德明.高技术企业集群虚拟化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4-79.
[200] 周青,曾德明,朱丹.基于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最优投资组合模型[J].管理评论,2005(07):15-19+63.
[201] 曾德明,周再望,刘颖.证券投资基金费用与管理质量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4):49-52.
[202]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软件企业R&D治理边界与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105-111.
[203] 周青,曾德明,朱丹,方放.企业R&D网络化的动态博弈模型[J].预测,2005(03):61-65.
[204] 曾德明,陈锋.“新全球主义”条件下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输出战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06):25-28+32.
[205] 曾德明,华金科.技术标准——企业协作研发的新动力[J].科技和产业,2005(05):11-13.
[206] 张利飞,曾德明,陈世平.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与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05):55-62.
[207] 曾德明,郭银文,陈立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控制权配置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05):76-78.
[208] 伍燕妩,陈道珍,曾德明,龙承祥.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指标设定与测度[J].科技与管理,2005(03):51-53.
[209] 吴文华,曾德明.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的技术标准化功能[J].商业研究,2005(09):122-124.
[210] 曾德明,刘忠志.基于R&D竞争的博弈模型[J].商业研究,2005(08):15-18.
[211] 曾德明,方放,周青.美日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5(02):77-80+84.
[212] 曾德明,孙耀吾.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及其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5(02):80-83.
[213] 贺家铁,曾德明,彭丹.公司高管层激励机制理论依据与启示[J].求索,2005(03):4-6.
[214] 曾德明,刘颖,龚红.管理费激励与基金绩效:对中国基金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35-38.
[215] 汪忠,曾德明,龚红.西方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03):35-39.
[216] 张运生,曾德明,欧阳慧,张利飞.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治理评价研究[J].财经研究,2005(03):27-36.
[217] 汪忠,曾德明,周蓉,龚红.机构所有权、财务战略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1):74-80.
[218] 曾德明,周青,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柔性冲突管理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05(02):22-26+63.
[219] 方放,曾德明.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7-78.
[220] 曾德明,刘颖,马庆仁,龚红.证券投资基金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成人高教学刊,2005(01):18-21+33.
[221] 曾德明,刘忠志.知识依存理论:观点回顾与理论整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01):14-20.
[222] 曾德明,周青,朱丹,方放.企业混合R&D决策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2005(01):15-19.
[223] 龚红,曾德明,汪忠.论西方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J].商业研究,2005(02):60-62.
[224] 曾德明,刘忠志.企业组织学习及其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3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86-91.
[225] 刘再华,汪忠,曾德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的非合作对策[J].经济数学,2004(04):333-337.
[226]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秦吉波.基于RBF&BP神经网络的R&D绩效隐患预警与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05):419-424.
[227]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5):1-6+10.
[228]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主成分分析法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中的改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80-85.
[229] 张利飞,曾德明,张运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治理及其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04):45-48+69.
[230]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张利飞.基于过程模式的动态网络化知识管理基本问题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7):48-54.
[231]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张利飞.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评与发展[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2004:5.
[232] 曾德明,王晓靖,张运生,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控制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3):34-39.
[233] 周青,曾德明.协作研发投资的柔性价值:基于实物期权视角[J].系统工程,2004(05):26-29.
[234] 朱治龙,曾德明.基于经营者激励的公司绩效规划模型研究[J].求索,2004(05):4-8.
[235] 汪忠,曾德明,李平.公司治理与企业家培育[J].经济导刊,2004(05):80-83.
[236] 曾德明,张利飞,张运生.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J].软科学,2004(02):90-93.
[237] 张运生,曾德明,秦吉波,张利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R&D绩效评价系统[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2):1-6+19.
[238] 汪忠,曾德明,李平.影响美日企业高层管理者成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经济经纬,2004(02):103-106.
[239] 汪忠,曾德明,龚红.中美公司企业家培育机制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03):35-39.
[240] 曾德明,周蓉,陈立勇.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03):67-74+84.
[241] 周青,曾德明,王晓靖.高新技术企业协作研发的博弈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108-112.
[242] 龚艳萍,曾德明,张运生.基于绩效测度与控制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1):17-23.
[243] 曾德明,龚红.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01):78-81.
[244] 曾德明,周蓉,陈立勇.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4(01):29-34.
[245] 李平,曾德明,汪忠.董事会结构影响公司业绩归因过程的机理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01):99-103.
[246] 龚红,曾德明,李平.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方法:演进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04(01):98-99.
[247] 曾德明,张运生,秦吉波,欧阳慧.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4(01):96-101.
[248] 龚红,曾德明.基于企业理论的业绩评价方法:发展与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1):33-35.
[249]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的契合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06):93-96.
[250] 曾德明,张运生,刘忠志.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策略选择对R&D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J].预测,2003(06):37-40.
[251] 曾德明,张利飞,张运生.关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绩效的理论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63-68.
[252]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国际化竞争环境中TMT的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25-129.
[253] 曾德明,龚红,欧阳慧.董事会、战略决策与公司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3:10.
[254] 曾德明,张运生,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11):21-23.
[255]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05):79-82.
[256] 周青,曾德明,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13-15.
[257] 王晓靖,曾德明.企业选择外部R&D组织模式的机制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3(06):13-16.
[258] 王晓靖,秦吉波,曾德明.企业R&D控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06):19-23.
[259] 曾德明,张利飞,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学习机制的绩效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5):43-46.
[260] 曾德明,张运生.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策略选择对R&D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05):59-63.
[261] 王贵军,曾德明,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9):143-147.
[262] 朱治龙,曾德明.激励效用及其测度模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108-112.
[263] 曾德明,龚红,刘曼琴.董事会结构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机理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3-36.
[264] 李德文,曾德明.股东权治理——公司治理本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4):37-40.
[265]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07):107-110.
[266]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04):56-59.
[267] 陈立勇,曾德明.规模报酬递减下的企业研发行为与政府政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109-112.
[268] 秦吉波,曾德明,陈立勇.团队治理:关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的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3):43-48.
[269] 曾德明,周青,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设计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1):36-40.
[270] 曾德明,王贵军,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J].运筹与管理,2003(01):87-92.
[271] 刘敏娟,曾德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3-6.
[272] 王贵军,曾德明,王上铭.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设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34-36.
[273] 冯君莲,吴颖华,曾德明.网络时代企业跨国协作R&D的绩效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42-44.
[274] 刘曼琴,曾德明.CEO、董事长两职合任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3-5.
[275] 雷新宇,曾德明.银行的营销创新及其实施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96-98.
[276] 陈立勇,曾德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绩效与社会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02(06):67-70.
[277] 曾德明,王贵军.研究与开发(R&D)项目评估方法的一种比较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2(04):34-38.
[278] 王贵军,曾德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R&D项目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05):99-104.
[279] 曾德明,陈立勇.研发驱动内生增长模型中的企业研发行为与政府政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03):37-41+52.
[280] 曾德明,吴颖华.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其结构的动态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01):78-81.
[281] 曾德明,吴颖华.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协作的效益与稳定性[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111-116.
[282] 梁经伟,曾德明.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20-22.
[283] 尹寿平,曾德明.长沙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26-27.
[284] 任磊,曾德明.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回报及政府研发政策[J].科研管理,2001(02):9-14.
[285] 张凤英,曾德明.关于传统企业“e”化及其从事网络营销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93-96.
[286] 冯卫民,曾德明.动态联盟的建立及其风险控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4):51-54.
[287] 任磊,曾德明.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规模报酬与政府政策[J].预测,2000(06):16-22.
[288] 黄立军,曾德明.对“债转股”政策的几点认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06):56-58.
[289] 钱晓英,曾德明.各国公司治理机制法规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03):109-110.
[290] 张波,曾德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33-38.
[291] 王湘波,曾德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公司治理完善与创新[J].南开管理评论,1999(06):52-55+3.
[292] 曾德明.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1999(10):27-29.
[293] 龚艳萍,曾德明.从公司治理机制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J].求索,1999(04):19-21.
[294] 曾德明,张波.国际合资企业内部化的代理成本与绩效分析[J].财贸经济,1999(07):23-25.
[295] 曾德明,钱晓英.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中外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国际贸易问题,1999(07):20-23.
[296] 曾德明,张健.“入世”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广东经济,1999(04):26-27.
[297] 曾德明,J.Bilderbek.面向21世纪的企业家教育[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65-68.
[298] 龚艳萍,曾德明.美国资本市场的财务报告及其国际化趋势[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02):63-64.
[299] 蒋伟,曾德明.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03):38-39.
[300] 曾德明,董继平.法律与规章制度对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J].开放导报,1998(07):31-33.
[301] 曾德明,J·比尔德伯克.职业企业家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1998(03):212-213.
[302] 曾德明.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1998(05):69-73.
[303] 曾德明,董继平.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及其运作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1998(02):80-83.
[304] 王道平,曾德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97:5.